Chủ Nhật, 17 tháng 2, 2013

汉语


漢語,又称中文汉文,其他名稱有唐文中國語唐話中國話[1],属汉藏语系分析语,具有声调。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漢語包含書面語以及口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現代標準漢語。目前全球有五分一人口使用漢語作為母語。現代漢語方言眾多,某些方言的口語之間差異較大,而書面語相對統一,它們通常區分為官話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粵語閩語等七種主要方言。


標準漢語

主条目:標準漢語
一般意義上,漢語這個詞,多指現代標準漢語,以北京話为标准语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2]。在非表音情況下,僅指現代白話文的書面語,其他的方言白話文不能作為書面語。中小學中教授漢語的文字、語法、文學等的科目叫語文、中文、國文等,都是中國語文科之謂。中国大陆的語文課,以普通話授課;在香港澳門因為擁有自己的法律和行政權所以學校會以粵語授課;而在台灣則以國語授課。大陆之普通话台灣國語地区之标准华语,在某些漢字的取音上是有一定程度的差异的,而且口語讀音也出現不少分野,亦有一些汉字的读音在三者中根本不同。而漢語作為一個語種是普通話以及国语粵語吳語客家話等語言的統稱。
漢語是联合国规定的六种正式語言和工作语文之一,亦為當今世界上作为母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語言。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湾新加坡漢語被定為官方語言。很多國家都開始將漢語列為第二外語,加入授課內容。

[编辑]漢語方言

主条目:漢語方言
关于汉语方言的地位,中外学者一直存在争议。因为按照语言学的一般观点,若两种话语间不能直接通话,则这两种话语可定义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若两者间有或大或小的差别,但可以直接通话,则两者可定义为同一种语言的两种不同方言。有很多西方語言學家据此將漢語視爲一個語族,稱為漢語族。而从文字、使用者、政治文化的统一性的角度(即所谓大一统思想)来看,大部分中国学者认为汉语是门语言。因此在2007年的国际认证 ISO 639-3 国际语种代号的编制中,国际标准化组织直接把汉语分为13种语言,cdo – 闽东语,cjy – 晋语,cmn – 官话,cpx – 莆仙语,czh – 徽语,czo – 闽中语,gan – 赣语,hak – 客家话,hsn – 湘语,mnp – 闽北语,nan – 闽南语,wuu – 吴语,yue – 粤语。
目前,大陆台湾均以現代標準漢語為通用語言,但同时在广东香港澳門等地区以及不少海外華人多以粵語作為通用語,另外使用普通话客家話閩南話或其他家乡语言(漢语方言)的人会使用自己的母语作為社區交際通用語言。

[编辑]文體

汉语作为以语素文字为文字系统的语言,文字高度的统一与规范,现代汉语有统一和规范的语法。但是汉字在表音上面並不直接而確切。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汉字的读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导致方言发音差异较为显著。但是汉语书面语言规范,減少了因為方言差异造成的书面交流障碍。
白话文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上古汉语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雖然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但是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台灣的中國語文教學中,文言文仍然佔有重要的地位。白话文运动之后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官話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
文言文在古代的一些東亞東南亞國家都是官方行文的標準,而現時東亞國家使用文言文亦可交流,但是這種傳統的語言因為使用者越來越少,而改為使用現代文體,及學習外語來交流。

[编辑]历史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和至今通用语言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汉语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非表音文字,不能如表音文字那样直接知道同一个字历史上的发音。幸运的是,在汉字(特别是形声字)、诗歌的韵律以及对外国人名的翻译中可以找到有效的信息。因為口語不斷地在演變,表音文字漸漸會隨著時間演變,這也是導致一個文明變成古文明的原因,因為後人非常可能無法明白前人所表達的意思。漢字因為是非表音文字,而且一直是用文言文而不用方言來寫文章,现代的中國人可以明白兩千年前孔子所寫的文章。

 中古汉语

 

这种汉语使用于隋朝唐朝宋朝7-10世纪),可以分为《切韵》(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广韵》(10世纪)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汉把这个阶段称为古代汉语
语言学家已能较自信地重构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这种证据来自几个方面:多样的现代方言、韵书以及对外语的翻译。
正如印欧语系的语言可以由现代印欧语言重构一样,中古汉语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国古代的文学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总结汉语的语音体系,这些资料仍然是现代语言学家工作的基础。最后,汉语的语音可以从对外国语言的翻译中了解到

近代汉语

近代汉语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 水浒传》《西游记》等书所用语言即为近代汉语。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语。1913,读音统一会通过投票方式确定了国音标准,这种标准音习惯上称之为老国音1923,当时的国语统一筹备会成立了国音字典增修委员会,决定采用北京语音标准,称之为新国音

使用現狀

世界上大約有五分之一人口以漢語為母語,主要集中在中國。同時在海外華人當中使用。不过,漢語方言之間不一定能互通,不同方言的人之間一般人會使用漢語標準語(大陸稱為普通話,台湾稱為國語、东南亚称为标准华语)來通話。在其他許多地區,也有很多學習者。

系統

汉语声调

汉语所有方言基本均为声调语言(吳語通常被看為由聲調語言向音高重音語言演化中),其声调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不断地分化组合。在学术界,通常以平上去入四声作为基本声调分类。在平上去入四类的基础上,加上阴,阳,上,下等形容词作为清浊的标记。例如阴入阳入,意为清入声浊入声。其他以此类推。
汉语声调的变化,是推断古汉语语音的一个重要语音学证据。现存各方言中的声调调类和调值,也是推断此方言保留继承了那一历史时期的古汉语语音的最重要的语音学证据。
上古汉语的声调,现在学术界比较倾向于王力促舒四调一说,舒声调有平声,上声,浊声调为长入,短入。
随后在两汉时期,去声大量从浊上这一声调中转化出来,被称为浊上变去
南北朝期间,汉语四声稳定为平上去入四声,但具体清浊调值则尚未研究清楚。此后,平上去入四声作为汉语的标准四声规范,一直沿用到时期。
入声通常以−p−t−k为辅音结尾。但在宋代,三种辅音结尾开始界限模糊,出现了混合入声。随后在元代,官话方言逐渐形成,入声在华北等地的官话方言中消亡,原本唸入聲的字,分到了別的音裡面,例如:雪、白等,有時造成詩歌裡平仄分辨錯誤的狀況。但是同时期的南方方言和一些官话方言在南方地区的次级方言,仍然保留了入声。
到了明清,入声消亡的情形在北方地区进一步加剧,并且平声逐渐出现了清浊之分,是为阴平阳平。到了现代,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大陆地区普通话,台湾地区国语,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标准华语,均没有入声。但是,这三种官方语言的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仍然为四声,只是此四声并非中古汉语四声
汉语各方言可从其声调的类别和入声的存在和消亡程度粗略的推断出其保留了哪一时期的古汉语音韵结构。
其中,闽语−p−t−k,和模糊入声都有,证明闽语历史上受到不同时期汉语音韵的多次重叠覆盖。粤语中只有−p−t−k,没有混合入声,但却保留有极少见的长入”“短入之分。可认为是较多的保留了上古并中古汉语音韵,更侧重于中古汉语。
客家话赣语保留−p−t−k入声韵尾,吴语湘语都只有混合入声。
官话方言绝大多数次级方言都没有入声,学术界基本认定官话方言形成于宋元之后。

[编辑]汉语书面语

文言文白话文都是汉语的书面语。
白话文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孔子时代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白话文运动之后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官話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
语言的特点也不是纯粹用时间作标准就可以划分开的,比如人的一些笔记小说,以及后来的一些白话小说,与现代汉语很相似,但同正式场合使用的文体不同。同样的,就在白话文运动以后,一些官方文书和文艺作品仍然采用文言文文体,另一些作品则介于两者之间。

[编辑]汉字

主条目:汉字
漢字是漢語書寫的最基本單元,其使用最晚始於商代,歷經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諸般書體變化。秦始皇統一中國,李斯整理小篆,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儘管漢語方言發音差異很大,但是書寫系統的統一減少了方言差異造成的交流障礙。汉字的书写也不尽相同,所以出现许多异体字,还有历朝历代规定一些避讳的汉字书写(改字,缺笔等),但一般不影响阅读。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漢字構造規律概括為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轉注、假借則為用字規律,是用字法
三千餘年來,漢字的書寫方式變化不大,使得後人得以閱讀古文而不生窒礙。但近代西方文明進入東亞之後,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紛紛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許多使用漢字國家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漢字簡化,甚至還有完全拼音化的嘗試。日文假名的拉丁轉寫方案以及漢語多種拼音方案的出現都是基於這種思想。中國大陸將漢字筆劃參考異體字行書草書加以省簡,於1956128日審訂通過《簡化字總表》,在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灣、香港和澳門則一直使用傳統漢字(亦稱正體中文)。

[编辑]汉语语法

主条目:汉语语法
汉语是一种孤立语,不同于印欧语系的很多具有曲折变化的语言,汉语的词汇只有一种形式而没有诸如复数词性词格时态等曲折变化。
汉语存在用于表达时间的副词(昨日以后)以及一些表示不同动作状态的助词。助词也用来表达问句;现代标准汉语中问句的语序与陈述句的语序相同(主宾结构),只使用末尾的语气助词,例如在普通话中的,来表达疑问语气。名词的复数形式只在代词及多音节(指人)名词中出现。
因为没有曲折变化,汉语与欧洲语言,如罗曼语族语言相比,语法看似简单。然而,汉语语法中由词序、助词等所构成的句法复杂程度却又大大地超过了以拉丁语为例的曲折性语言。例如,汉语中存在用于表达不同的时间发生的动作及其状态(目前这种看法存在分歧)。如常用于表示已经发生的动作,但二者存在差别:第一个是指「完成式」,表示完成某件事,例如我做完了這項工作I have finished this task),另一个却意味着「過去式」表示曾經做過某件事,并不与目前相关,例如我做過這項工作I have done this task before)。汉语还有一套复杂的系统用于区分方向、可能以及动作是否成功,例如走上来打碎看不懂找到。最后,现代标准汉语的名词与数词连接时通常要求有量词。因此必须说兩條麵包two loaves of bread)而不是兩麵包*two breads)。其中的是一个量词。在汉语中有大量的量词,而且在现代标准汉语中每一个量词都对应一定的名词使用。
此外,漢語文言文中的助詞運用十分的多且複雜。例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其中的「乎」便是無意義的語尾助詞,「大去之期不遠矣」的「矣」亦是。
过去认为汉语方言间的语法区别不大,通过近二十年的工作,这个结论受到了挑战。在使用白话文之后,如果依照普通话国语和标准华语所规定的以北方白话文为语法规范而书写,各地方言语法也是高度统一的。但是如果严格按照各地方言自身的白话文(即口语)来书写的话,将导致相互难以沟通。
目前,将本地方言白话文,而非北方白話文作为普遍书写习惯的地区有广东香港澳门。書寫粤语白话文在香港和澳門十分普遍。香港和澳门普遍的正式学校教育,都会教授学生写作标准的北方白話文文章,並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能應對普通話,這樣不论身處那裡,習慣說那種文言的華人都能读能懂,學校並不允許學生採用粵語白話文書寫。政府、商界、民間官方文件和正式公文往來必以北方白話文行文。报章正文(如头版、本地、国际、财经等)大多以北方白話文行文,其他副刊内文,如娱乐、体育等则適度以粤语入文,可见现代汉语与「粵語入文」仍有主次之分。很多香港居民和澳门居民在非正式书写时,会使用粤语白话文,相当多媒体也会使用粤语白话文

漢語詞類表

 

§                     实词,词汇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语
§                                 名詞:表示人或事物(包括具體事物、抽象事物、時間、處所、方位等)的名稱。
§                                 動詞:表示動作行為、發展變化、心理活動、可能意願等意義。
§                                 形容詞:表示事物的形狀、性質、狀態等。
§                                 副詞: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表示時間、頻率、範圍、語氣、程度等。
§                                 數詞:表示數目(包括確數、概數和序數)
§                                 量詞:表示事物或動作、行為的單位。
§                                 代詞:代替人和事物得分名稱,或起區別指示作用,或用來提問。
§                     虚词,词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
§                                 介詞:用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前,同這些詞或短語一起表示時間、處所、方向、對象等。
§                                 連詞:用來連接詞、短語或句子,表示前後有並列、遞進、轉折、因果、假設等關係。
§                                 助詞:用來表示詞語之間的某種結構關係,或動作行為的狀態,或表示某種語氣。
§                                 嘆詞:表示感歎、呼喚、應答等聲音。
§                                 擬聲詞:模擬人或事物發出的聲音。

[编辑]短語結構類型表

§                     並列短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名詞,動詞或形容片語合而成,詞與詞之間是並列關係,中間常用頓號或和、及、又、與、並等連詞。
報紙雜誌 老師和同學 改革開放 聽、說、讀、寫 雄偉壯麗 聰明、美麗又善良
§                     偏正短語:由名詞、動詞或形容詞與它們前頭起修飾作用的片語合而成,其中名詞、動詞、形容詞是中心語,名詞前頭的修飾成分是定語,動詞、形容詞前頭的修飾成分是狀語。
我的老師 一位顧客 恭敬地鞠躬 完全相信 非常堅強 多麼可愛
§                     動賓短語:由動詞與後面受動詞支配的成分組合而成,受動詞支配的成分是賓語。
敬畏生命 熱愛工作 上中學 登泰山 蓋房子 包餃子
§                     動補短語:由動詞或形容詞與後面其補充作用的成分組合而成,常用字表示,起補充作用的成分是補語。
洗得乾淨 打量一番 急得團團轉 休息一會兒 紅得發紫 好極了
§                     主謂短語:由表示陳述和被陳述關係的兩個成分組合而成,表示被陳述物件的是主語,用來陳述的是謂語。
老師講課 精力充沛 露珠晶瑩 心情愉快 大家唱歌 我們回去

句子成分見表

§                     主語:句子中的陳述物件,說明是誰或什麼。
我們是一列數。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
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
§                     謂語:對句子的主語作陳述的成分,說明主語是說明或怎麼樣。
一個高而瘦的老人。
我們家的臺階
媽媽突然我。
§                     賓語:謂語動詞的支配成分,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結果、處所、工具等。
敵人監視這葦塘
我們家蓋了新房子
妹妹正在上小學
§                     補語:謂語動詞的補充成分,補充說明動作行為的情況、結果、處所、數量、時間等。補語的標誌是字。
水漲起來了。(補充漲的結果)
樹葉綠得發亮 (補充綠的程度)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 (補充走的處所)
她又在衣袋裡摸了半天。(補充摸的時間)
§                     定語:句子中名詞中心語前頭的修飾成分,說明事物的性質、狀態、或限定事物的領屬、質料、數量等。定語的標誌是字。
我們家的臺階有三級。
眼前的環境好像是一個夢。
年輕的信客也漸漸變老。
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
§                     狀語:句子中動詞或形容詞中心語前頭的修飾成分,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狀態、時間、處所或性狀的程度等。狀語的標誌是字。
畫眉在樹林邊婉轉地歌唱。
天氣那麼暖和,那麼晴朗
他們輕飄飄地浮在水上。

漢語語言的各級單位

語素————短語(片語)——句子(單句、複句)——句群————
1.     語素是構成語言的最小單位,能獨立表達意義。分成單音節語素(例如:山、水、來、去等),和雙音節(如:蟋蟀、蚱蜢、沙發等不能分開的表達意義的詞),及多音節語素(如拖拉機等外來詞語)。
2.     詞分成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數詞、量詞)和虛詞(副詞、介詞、助詞、擬聲詞、嘆詞、連詞)。
3.     短語分成主謂短語、偏正短語、動宾短語、動補短語、並列短語。
4.     句子分成單句(主謂句和非主謂句)和複句(單重複句和多重複句)。
1.   主謂句是由主謂短語構成的。根據謂語的不同構成情況,主謂句分為:
1. 動詞謂語句(由動詞和動詞性短語做謂語,如:你改悔吧!”“我就往仙台的醫學專修學校去。
2. 形容詞謂語句(由形容詞或形容詞性短語做謂語,如:我母親的氣量大。”“我母親心裡又氣又急。
3. 名詞謂語句(由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做謂語,如:每人一盞燈籠。
4. 主謂謂語句(由主謂短語做謂語,如: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麼?
2.   非主謂句是由單個詞或主謂短語以外的短語構成的。非主謂句分為:
1. 動詞非主謂句(由動詞或動詞性短語構成的,如:站住!
2. 形容詞非主謂句(由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構成的,如:好!”“實在標緻極了。
3. 名詞非主謂短語(由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構成的,如:飛機!”“多美的景色呀!
3.   複句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句構成的,根據分句之間的關係可分為:並列關係複句、遞進關係複句、選擇關係複句、轉折關係複句、假設關係複句和條件關係複句。

汉语的地域分支

方言与语言

汉语口语在不同地方的分歧是相当大的。从大的范围上说,如北京话上海话广州话等完全不能互通,假如將以上三種語言的口語直接記錄成表音文字,非本地人則根本無法理解;从小的范围上说,汉语(尤其在中国大陆南方)十里不同音浙江福建甚至出现一个县有数十种不同口音的现象。即使在官話内部,亦因为地域不同而存在口音差异。这种十里不同音现象和官话内部的口音差异现象仅仅只表现在口音差异和极个别的语法差异上,口音虽不同但仍然在同一语言范畴里面,不至于像北京话、上海话、广州话那样差异已经在语音、语法、词汇各方面都大到语言区分级别。
漢語的書寫文字主要使用漢字,某些汉语分支使用其他书写系统,例如东干语使用西里尔字母拼音文字,闽南语和客家话各自有使用拉丁字母白话字。現代漢語白話文是基於標準官話(國語或普通話)的語音和語法的書面語言。由於官話是漢語內部的優勢分支,非官話漢語使用者也長期接受現代漢語白話文教育,能夠使用標準的現代漢語白話文,儘管與他們的母語在語音、詞彙和語法上都不吻合。這種文-言脫離的現象在現代漢語白話文興起之前人民使用文言文時的文-言脫離現象類似。
独立语言与方言的区别划定,除考虑语音上的通话度外,语音上的源流、语法、词汇、书写系统,以及东西方对由文致语由语致文的认识差异,甚至涉及使用者的认同感、政治因素。因此,关于汉语是单语还是多语合集的问题,基于语言学特征的不同侧重点,目前中國大陸多數汉语使用者还是认为汉语为单一语言,不同地域的汉语分支是汉语的不同方言。
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语言、方言之争。中国部份学者几千年来一直将吴语、闽语、粤语等称作汉语的方言,而另一部份学者则把它们定性为语言。有人引用西汉扬雄所著的《方言》一书以声称粤语为方言,但由於西汉时只能表示口语,而非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因此不足为信。近代以后,西方语言学传入中国。而在西方语言学里,互相之间不能通话的应该被定性为不同是语言(langues)而非不同方言(dialectes))。由於不同汉语言说话者(至少在口语上)通常不能互相通话,於是引起关于吴语、闽语、粤语等是方言还是语言的争论。一些学者为了表明汉语的特殊情况,创造了regionalect()topolect等词,来对译不同汉语言(或曰汉语的方言)。(詳見 中英對譯)。
总体而言:
§                     在语言学者中,中国大陆的学者较多地使用方言一词指称相互有差别的汉语[3],而大陆以外的学者,部分人认为[谁?]汉语内部只存在方言,部分人则认为汉语内部可分解成多种独立的语言;
§                     在使用汉语的非语言学人士中,多数人都用方言来指称相互有差别的汉语。部分人主張將漢語視為一個包含一組親屬語言語族。這種觀點也得到中國國内部分學者的支持[4]
在一些语言学的中文出版物中,確實存在汉语语族漢語族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仅见于诸如介绍汉藏语系的总概中,并没有专门的论文来讨论。事实上,尽管语言学界对汉藏语系的构成有争论,但都同意将汉语定为汉藏语系之下的相当于语族的地位。雖然這種分類意見得到一部分語言學家的贊同,但在具體細分上仍然存在尖銳的對立觀點。一種觀點認爲,汉语和汉语语族只是形式上的差别,汉语族只含一个语支即汉语支,汉语支下只含一个语言即汉语;另一種觀點認爲,漢語族下包含若干個語支,各語支下包含若干語種,各語種包含若干方言。
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在其著作《中国音韵学研究》中将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等其他语言称作汉语的域外方言。这是作者在汉语研究的特殊条件下为贯彻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而采用的比拟性质的简便说法,并不意味着作者当真认为这几种语言也属于汉语。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使用或接触过这些语言的人也不会把这些语言当作汉语的方言,尽管这些语言当中存在大量汉语借词

汉语的分支

汉语所包含的语言种类问题,在语言学界颇有争议。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汉语只包括汉语一种语言;另一種認為汉语包括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等语言。中国国内的学者多数支持前者,而中国以外尤其西方多数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支持后者。支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认为汉语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而是一簇相互关联的有親屬關係的不同语言。支持前一种观点的人则将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等列为汉语方言,例如趙元任認為標準語(普通話)是方言,闽语、粤语等也是方言[5]。然而實際上,習慣上所稱的「漢語方言」相互之間或與標準漢語之間無法互通,語言距離往往比歐洲同一語系之下的各種語言之間還要遠。例如一個只會西班牙語的人可能可以使用西班牙語和另一位只會葡萄牙語的人勉強達成溝通,但一個只會粵語的人和一位只會赣语的人對談時,是完全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的,又例如一個操吴語和一個操湘語的人,二人根本無法通話。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學者之分析的普遍基準為拼音文字,故該觀點之於漢語(以及類似漢語的意音文字)的適用性尚可商榷。
中國國内語言學家根據漢語分支的不同特點,把漢語劃分為傳統的七大方言[6]。在這七大方言內部,仍存在不同的次方言區。有時這些次方言區內的使用者也不能相互理解。在不同的方言區的人的語言意識也有一定的區別。例如,一個使用厦门话的厦门人可能會感到與操海南话的海口人有很多共同點,雖然他們可能在相互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地理上的方言分歧也是很明顯的,盖因地理导致沟通不便而产生语言的分隔。在華北官話西北官話或者西南官話地區,各地区内相隔幾百公里的人一般也可以相互口頭交流,尽管某些地区的语音和词汇差别很大;然而在中国南方的许多地区,尤其是山区,較小地理範圍内可能存在相互口語交流困難的方言。擧一個極端的例子,如福建闽东地区或温州瑞安平阳苍南等地,南吴方言北吴方言蛮话闽语区交错,相隔只有十公里的當地居民也許已經不能自如地口頭交流了。

官話

官话,或称官话方言、北方話等:指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區、湖北大部、四川、重庆、雲南、貴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區、安徽大部、江蘇大部所使用的母語方言。官話大致分為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华北官话分布在北方东部,以北京話為代表,西北官話分佈在北方西部,以西安話為代表,西南官話分佈在南方西部,以成都話為代表,江淮官話分佈在南方東部,以扬州話為江淮話的代表。上古时期的中原雅音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后,分化成為中古汉语语音。而现代官话方言,主要形成于宋元时期。官话在形成之后,在南北方分别发展,由分化成了南方官話北方官話,為以後中國各代的官方語言,北方官話至今是現代標準漢語的基礎(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臺灣稱為國語)。使用這一方言的人占中國人口的70%
需要指出的是,官话方言,过去曾经称为北方方言,并不局限于中国北方。相反,中国西南地区和江淮地区的南方方言也属于官话方言,但相对其他地区的北方方言,西南官话与江淮官话在官话区的可通行度相对较低,很多北方地区的官话使用者较难理解南方官话地区的使用者的语言,而反之则较容易。
官话的明顯特點包括:失落了全部中古入聲(除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中的少部分小片以外,如灌赤片),中古漢語中的“−p−t−k−m−n−ng”韻尾現在只剩下“−n−ng”,并出現了大量兒化韻“−r”韻尾。原本連接“iü”韻母的“gkh”聲母已被顎音化“jqx”聲母。官话話在失去清濁對立的過程中,沒有經過劇烈的聲調分化,但出現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輕聲。因此,官话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應産生的複合詞。

吳語


吴语,或称吴方言:主要通行於中國江蘇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區、江西東北部和福建西北角,以及香港、台灣、日本九州島、美國三藩市等地說吳語的移民中間。典型的吳語以苏州话為代表。其中安徽东南部受贛語江淮官话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語百越族語言)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太湖片通话,使用人數大約為總人口的8.4%。最重要的特徵是中古全濁聲母仍保留濁音音位,比如「凍」、「痛」、「洞」的聲母分別[t][tʰ][d](普通話「痛」的聲母清化為[t]),北部吳語儘管全濁聲母在起首或單唸時通常清化,即清音濁流,只在詞或語句中維持濁音,在南部吳語中濁音的表現形式一般為濁音濁流。吳語中的濁音聲母基本保留了中古漢語的特點,個數為811個,所以吳語的聲母個數是漢語方言中最多的,一般為30個左右,而聲母最少的閩南話僅為16 個,粵語17個;吳語是以單元音為主體的方言。普通話中,aieiaoou等都是雙元音韻母,發音的時候聲音拖得很長,而且口部很松,而吳語恰好相反,一般來說,對應普通話aieiaoou的音,在吳語中分別是ɛ/ø,e,ɔ,o,都是單元音,並且發音的時候口形是比較緊的。絕大多數地區保留入聲韻(除東甌片、金衢片金華地區外,均收喉塞音[ʔ])。

客家話

客家话,或稱客語:在臺灣中國南方客家人和絕大多數畲族廣泛使用,臺灣新竹苗栗高雄屏東一帶,中國南方則包括廣東東部(粵東)、北部(粵北)、福建西部(閩西)、江西南部、廣西東南部等地,以廣東梅縣話為代表。 雖然是一種南方方言,但客家話是在中國北方移民南下影響中形成的。客家話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話的特點。使用客家話的人口大約占總人口的5%客家方言的特點是上聲,去聲不分陰陽,但平聲,入聲分陰陽。

閩語

闽语,或称闽方言:在福建、海南、廣東東部、菲律賓、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其他海外的一些華人中使用。由於閩語的內部分歧比較大,通常分為閩南方言(以泉州話為代表)、閩北話(以建瓯话为代表)、閩東話(以福州話為代表)、莆仙方言閩中方言。閩語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與中古漢語韻書存在直接對應的方言,其中以閩南語最具影响。但是,根据现有的语音学研究,闽语的音系相当接近上古汉语的音系。
閩南語(狭义的,即閩台片闽南话)共有“−m−n−ng−p−t−kʔ七種輔音韻尾。在入聲 [−p/−t/−k] 消失之前,先發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變成 ʔ(山西方言仍保有這種弱化入聲)。閩南語是漢語中聲調较複雜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個聲調(不含轻声),漳州音、厦门音、同安音、台湾音通常有七個声调(不含轻声調、高聲調)。同時,閩南語也是保留中古漢語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母语,閩(南)台片的閩南语内部较为一致。广义的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使用閩南語的人口大約為總數的4.2%

粵語

粵语:以廣州話為標準,在廣東香港澳門廣西的東部和海外華人中使用,中國的一些少數民族京族、部份壯族也使用粵語。粵語是漢語眾多分支中聲調最複雜的一種。標準粵語有九個声调,某些方言如勾漏方言、桂南平話方言具有十个声调。粵語完整保留了中古漢語的 −p−t−k−m−n−ng 六種輔音韻尾。粤语没有混合入声,可以认为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成分要早于吴语,但晚于闽语,大約對應隋唐時期的中古漢語。絕大部份漢字都有對應的粵語發音。粵語的口語和社會上普遍使用的現代漢語白話文在詞彙、語法上差別非常大,存在嚴重的文、言脫離現象。粵語有一套自己的書面的白話文表示方式,參見粵語白話文。然而在东南三音()中,粤语相对受官话影响较大,是三音中唯一一个几乎可以和官话对字(即每個官话单字都可對應一個粵語单字)的一个。粵语內部具有多種方言,詳細請參看粵語方言。使用粵语的漢族人口大約為漢族人口總數的5%。海外華人特別是美洲、澳洲華人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粵語區移民,普遍使用粵語。

湘语

湘语,或称湘方言:使用者主要分布在湖南湘水及支系流域。湘语内部又可以按是否保留中浊声母分类,可分为老湘新湘兩類,其中新湘語的全浊声母已基本清化。新湘语形成的时间不太长,其中受到过赣语以及北方移民的影响,在语音体系上体现出明显靠近官话的特征[7]。新湘语只有少数一些地方保留了全浊声母,而老湘语全浊声母保留相对完整,比如邵阳(蔡桥)方言共有33个声母,包括完整的浊擦音,浊塞音,浊塞擦音[8]。娄底方言:[p],[pʰ],[b] 不同音。湘语分别以長沙話(新)及雙峰話(老)為代表,使用者約占總人口的5%。根据湘语主要城市人口统计湘语使用人口3596,湖南总人口6440万,约占该省人口的56%[9]

赣语

赣语,或称赣方言:以南昌話為代表,主要用於江西大部、湖南東南部。使用人數約為2.4%。赣方言在音系上与客家方言十分接近,因此学术界有将赣客方言统一归类的提议。

其他方言

下面的幾種方言是否構成獨立的大方言區,現在尚有爭議:
§                     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 [−ʔ](在入聲 [−p/−t/−k] 消失之前,先發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變成 [−ʔ])。其白读系统官话截然不同。以前(及现在的不少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官话
§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傳統上將桂南平话归于粤语,近年來有人主張將桂北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
§                     徽語:在安徽南部及赣浙部分毗邻地区使用。以前(及现在的部分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吳語

[编辑]东干语

主条目:东干语
东干语为汉语中原官话兰银官话在中国境外的特殊变体。融合了俄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等语言的部分词汇。

其他方言

下面的幾種方言是否構成獨立的大方言區,現在尚有爭議:
§                     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 [−ʔ](在入聲 [−p/−t/−k] 消失之前,先發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變成 [−ʔ])。其白读系统官话截然不同。以前(及现在的不少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官话
§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傳統上將桂南平话归于粤语,近年來有人主張將桂北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
§                     徽語:在安徽南部及赣浙部分毗邻地区使用。以前(及现在的部分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吳語

[编辑]东干语

主条目:东干语
东干语为汉语中原官话兰银官话在中国境外的特殊变体。融合了俄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等语言的部分词汇。

对其它语言的影响

漢語也曾对其周边的国家的語言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如日語朝鲜語越南語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漢語借词以及漢語书写体系。在新词汇的产生过程中,亦对少数民族语言产生影响。如手机信号等词被维吾尔语苗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借用。

[编辑]受其他語言的影響

在古代,随着佛教的传入,梵文对汉语书面语的语法和词汇产生较大影响,并推动了口语应用文体的发展;后来在民族争斗的进程中,蒙古语滿語等相继与汉语接触,出现了不少词语借用;近代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和製漢語俄語英語詞彙大量傳入,語法也日漸受到英語等歐洲語言影響,形成了所谓歐化中文现象,这既部分适应了当代语言使用的需要,同时历来也招致民间和学术界不少尖锐的批评。目前汉语仍不断受到全球各种语言的复杂影响。汉语一脉相承,汉字汉化了所有的外来族群,超方言的汉字统一了中国,拼音字则不然。
  http://www.zhengjicn.com/xy/cz/sg/200704/2332.html

Không có nhận xét nào:

Đăng nhận xét